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正文

送外卖的哲学硕士已回归“体制”

  • 情感
  • 2025-04-10 13:01:02
  • 10

2023 年,以 "985 高校哲学硕士失业送外卖 " 为关键词的短视频登上热搜,主人公陈涛因此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陈涛是四川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后曾在《中国 · 新闻周刊》《南 · 方周末》任职记者。后来,陈涛离开媒体去做公关,还曾创业,经历过 P2P 投资失败,开奶茶店倒闭等。他曾发出 40 多份简历,都石沉大海,想去青城山应聘(陈涛硕士研究方向是中国哲学的道家道教方向),也因为超过 35 岁未被录用。最艰难的时候,他用 100 元过了一周。而送外卖,是他失业超过半年后,为了缓解经济压力所作的选择。

陈涛向《新民周刊》回忆自己三个月的外卖生涯," 一开始还比较顺利,疫情期间外卖小哥紧缺,单量多奖励多。但次年 3 月开始,随着骑手不断涌入,我连续四五个小时都接不到单。竞争太激烈了,我就退出了 "。

干外卖也这么卷,颇让他有些失落,生活压力让他倍感失意,他将这些生活经历录制成视频发到网上,取标题时,他充分展现了此前做新闻的功底,成功将自己送上热搜,各种各样的评论涌入他的评论区。

有很多有相似境遇的人向他倾吐着焦虑;有人说看了他的经历不想让孩子读书了,反正读了书也是送外卖;还有人说哲学是富二代读的,普通人读了没有用 …… 陈涛当然不能苟同:" 我一直认为文科挺有用的,每个人的自我塑造都需要文科的思维方式,理工科的学生也需要逻辑推理和人文素养,而且喜欢读书这件事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我变得更加平和。不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下,文科都是不可缺失的。你想,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面临伦理问题、社会议题,这些都需要文科来思考和解答。"

送外卖的三个月让陈涛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多样性,他逐渐摒弃了过去强烈的精英意识,认识到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艰辛和不易。网络上,许多人真诚地帮助他,有人给他介绍了媒体、白领的工作,武当山也邀请他。

2024 年底,陈涛公布了自己的新动向:"985 硕士的我失业送外卖,今年转型成大学老师,待遇和骑手差不多。" 这段视频很快再次引发关注。

陈涛告诉《新民周刊》,这份工作是朋友介绍的,投递简历后经历了层层面试,最终被录用,岗位是新闻学讲师,去年上半年他接受了不少培训,下半年上课,已经开了《传播学》《新闻采编与写作》《创意写作》等课程。" 其实当时我手头也有了其他的 offer,但我的学历、工作经历跟这份工作是契合的,而且我的导师也建议我抓住这个机会。我毕业时市场上就业机会很多,硕士生也可以进公办大学,我的同学已经做副教授了,但目前的趋势是民办高校未来可能也得博士起步。"

最近文科就业焦虑的话题讨论度很高,陈涛也注意到了,他的学生中就有不少正在面临就业压力。" 虽然他们学新闻学专业,但毕业后真正去做新闻的,恐怕很少。今年我还负责 19 个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从一个失业博主变成了指导就业的老师,想想也是挺奇妙的。"

不过他认为就业难不仅是文科的问题,其他专业也不容易,包括计算机、土木工程等。他发现现在不少年轻人把送外卖当做过渡职业,其中有不少是大学生。" 不久前,一个外卖小哥告诉我,他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先在西安过渡一下,过一段时间去湖北看看工作机会。"

而对于高校教育,他认为实践格外重要。" 其实我认为本科的新闻学生要毕业,与其考核他们的学术文章,不如做一篇新闻报道,去采访实践,这样或许更有收获。而且就我观察到的,现在学生不少用 AI 写文章应付差事,这样对他们的成长没什么帮助。"

" 文史哲这样的基础人文学科绝对是社会所需要的,像新闻学这样的应用型文科,确实需要一些改革,某些二级学科被裁撤也可以理解,因为它们跟行业已经脱节了。" 陈涛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实践内容,他会带着学生们一起去采访网络红人,比如 " 矿工诗人 " 陈年喜;也会联系过去新闻行业的同事,为学生们争取实习机会;当有记者采访陈涛时,他索性将采访开放给学生们旁观,并事后复盘采访过程。

令他颇为自豪的是,有学生的作品已经达到了发表水平。

陈涛总结自己的经历是做新闻——成为新闻——教新闻。某种意义上,陈涛将民办高校教师的经历看作是田野观察的一部分。" 我之前做过自由撰稿人,上热搜后也有不少出版社约我写自传非虚构,还没有完成,但如果再不写可能也没人想看了。"

事实上,陈涛始终有自己的坚持,他一直尝试在社交账号中给网友做 " 哲普 ",尽管播放量不尽如人意;他从来没想过直播带货," 我只卖书,坚决不卖其他的东西,一个是因为我对出版行业比较熟悉,第二个是一种情怀。虽然书确实很难卖,一个月也卖不出几本,但是无所谓 "。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