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征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挑战。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当下中国企业出海所面临的ESG挑战,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国际话语体系,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ESG实践框架和落地路径。
一、中企出海面临哪些ESG挑战
不同发展阶段的鸿沟:工程应用优势与全球标准的适应
西方国家经过数百年工业化积累,形成了以品牌塑造和前沿技术研发输出为主的商业模式。而中国工业化特别是高科技制造业的崛起,是在"压缩时空"中实现的,其核心驱动力在于对既有技术的大规模、高效率工程化应用和快速落地,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和成本控制优势。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不同行业企业面临着各具特色的ESG落地挑战。制造业企业在供应链劳工标准、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成本承压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来平衡经济效益与ESG表现。科技行业面临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技术伦理方面的全球监管压力,需要建立更加透明的数据治理机制。金融行业在海外投资项目中需平衡促进发展与控制ESG风险的双重目标,要求更精细的项目评估体系。
国际标准适用性的挑战: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创新
ESG标准源自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发展经验的制度化表达。对中国企业而言,既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标准,也不能完全忽视国际通行规则,而是需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ESG实践路径。
在实践中,中国企业需要重点解决数据可获取性与质量问题、标准适用性问题、专业能力缺口以及转型成本压力等关键挑战。很多中国企业缺乏系统性的ESG数据收集与管理能力,难以提供满足国际标准的ESG信息披露;国际ESG标准体系主要基于发达国家企业实践构建,未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与挑战;中国企业普遍缺乏专业的ESG管理人才和技术支持体系;而实施高标准ESG实践往往意味着短期内较高的转型成本,这对处于竞争激烈市场的中国企业构成挑战。
二、中国企业需积极对接和融入国际ESG话语体系
国际传播策略与企业形象塑造
在实践层面,中国企业需要建立差异化传播定位、多层次传播渠道和突出ESG亮点的综合战略。
差异化传播定位要求企业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避免同质化传播。
多层次传播渠道包括重点布局国际主流商业媒体的核心媒体战略,积极参与国际行业展会、论坛和专业协会活动的行业平台战略,以及根据目标市场特点选择适合的社交媒体平台,建立日常互动机制的社交媒体战略。这种立体化的传播渠道能够确保企业声音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
ESG亮点强化则要求企业主动展示在ESG领域的创新实践和突出成就,通过第三方认证增强可信度。积极参与CDP(碳信息披露项目)、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等国际倡议,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
跨文化沟通与本地化适应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规则与全球标准,中国企业需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实现理念与实践的有效转化。场景化沟通是跨文化交流的关键策略,要求企业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组织环境,调整沟通方式和内容重点。比如在欧洲市场,可强调环境保护创新和工人权益保障;在北美市场,可强调透明治理和技术创新;在发展中国家,则应强调包容性增长和本地社区发展贡献。
文化翻译机制是另一项重要的沟通策略,中国企业应建立专业的跨文化沟通团队,确保企业理念和实践能被当地利益相关方准确理解。这不仅包括语言翻译,更包括文化理念的转译与对接,使中国企业的价值主张能够得到目标市场的认同和接受。
本地化参与则要求企业深度融入当地社区,通过实质性的本地贡献建立信任。华为在非洲多国设立ICT学院,培养当地数字人才的做法,既解决了当地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也为自身业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深度本地参与不仅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通过这些实践策略,中国企业能够逐步构建起既符合国际规则又体现中国特色的企业形象,在全球市场中赢得更广泛的认可和信任。
三、中国企业的ESG实践框架该如何制定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特色ESG实践框架强调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和责任共担,其核心要素及落地路径体现在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的创新实践中。
1、如何形成系统性的环境责任实践框架
中国特色的环境责任强调发展与保护的平衡,特别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在实践层面,中国企业应当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机制、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系统和数字化环境管理工具,形成系统性的环境责任实践框架。
绿色技术创新机制是环境责任实践的核心驱动力。企业应当建立面向环境挑战的创新激励机制,设立绿色技术专项研发基金,构建产学研协同的绿色技术创新平台,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并积极推动绿色专利的申请和应用,为环境责任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系统要求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使用维护到回收处置的全过程考虑环境影响,实现系统性的环境管理。在产品设计阶段应用生态设计原则;在生产制造阶段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优化工艺流程;在物流配送阶段优化运输路径,推广绿色包装;在使用维护阶段提供节能使用指南;在回收处置阶段建立产品回收体系,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化环境管理工具则为环境责任实践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可以开发碳排放管理系统,实现碳排放数据的实时监测、分析和优化;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环境信息透明化平台,增强环境数据可信度;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环境风险预警系统,实现环境风险的提前识别和有效应对。
2、如何构建共享发展的社会责任模式
共享发展的社会责任模式要求建立共同富裕导向的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企业应当建立多元化的利益相关方定期沟通平台,确保各方诉求得到充分表达;设计普惠型的价值分享机制,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优先考虑弱势群体需求,探索创新性的包容性商业模式,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同创造。
社区发展与赋能体系是共享发展社会责任的重要实践路径。企业应当开展针对性的社区需求评估,确保投入与当地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实施长期、系统的社区发展项目,避免短期、碎片化的公益活动;注重社区能力建设,通过技能培训和教育投入提升当地发展能力,实现"授人以渔"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则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扩展应用。企业应当构建分层分级的供应商社会责任评估体系,根据供应商规模和风险等级设置差异化要求;为中小供应商提供能力建设支持,包括培训、技术指导和融资支持;建立供应链社会责任信息共享平台,促进行业最佳实践的传播和应用,带动整个价值链的责任提升。
3、如何构建长期导向的治理实践体系
战略导向的ESG治理架构是长期导向治理实践的基础。企业应当在董事会层面设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确保ESG战略得到最高决策层的关注和支持;在管理层层面设立首席可持续发展官(CSO),负责ESG战略的落地实施;在业务单元层面将ESG目标纳入业务单元绩效考核,促进ESG与业务的深度融合,确保ESG战略在企业各层级的有效传导和执行。
平衡多元的决策机制是长期导向治理的核心要素。企业应当建立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价值的业绩评价体系,避免短期利益驱动的决策行为;设计多维度的风险评估框架,将ESG风险纳入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提升企业的风险韧性和应对能力;实施利益相关方参与的重大决策咨询机制,平衡不同方利益诉求,确保决策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数字化ESG管理系统则为长期导向治理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可以开发ESG数据管理平台,实现ESG信息的系统化收集、处理和分析;应用智能分析工具,识别ESG管理的改进机会和潜在风险;构建ESG绩效看板,为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ESG信息支持,提升ESG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多层次ESG实践支持体系如何落地
实现中国特色ESG实践框架的落地,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多层次的协同努力,共同构建支持中国企业ESG全球化的系统性支持体系。
政府层面:制度引领与政策保障
政府应当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符合国情且与国际接轨的ESG制度框架。完善政策与标准体系是政府的首要责任,这包括制定符合国情且与国际接轨的ESG指标体系,为企业提供明确指引;建立差异化的行业ESG标准,反映不同行业特点和发展阶段;完善"一带一路"绿色投资指南,为海外投资提供ESG风险管理框架,确保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环境和社会责任表现。
构建支持性基础设施是政府促进ESG发展的重要举措。政府可以建立国家级ESG数据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透明度提升;设立绿色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企业ESG技术突破;完善海外投资风险评估系统,帮助企业识别和应对ESG风险,为企业ESG实践提供系统性支持。
推动国际合作与对话是政府在全球ESG治理中的关键作用。政府应当加强与国际ESG标准组织的沟通合作,提升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推动"南南合作"框架下的ESG经验交流,分享中国企业实践;支持建立多边ESG治理对话机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ESG理念交流,为中国特色ESG实践争取更广泛的国际理解和认同。
行业组织层面:标准制定与能力建设
行业ESG标准与指南的制定是行业组织的核心职责,包括制定行业特定的ESG实施指南,提供可操作的实践工具;建立行业ESG评价体系,推动同业良性竞争;开发行业ESG风险地图,帮助企业识别关键风险点,为行业企业提供实践指引。
知识共享与能力建设是行业组织的重要功能。行业组织应当组织ESG专题培训和最佳实践分享会,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建立行业ESG专家库,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开发ESG管理工具包,降低企业ESG实践的入门门槛,促进行业ESG实践的普及和提升。
行业协作与共同行动则是行业组织推动ESG发展的创新路径。行业组织可以组织行业ESG联合倡议,形成集体承诺和行动;建立行业供应链ESG合作平台,推动全链条责任提升;协调行业国际传播策略,提升中国企业整体形象,实现行业企业在ESG领域的协同发展和共同提升。
企业层面:战略融合与体系构建
企业是ESG实践的主体,应当将ESG理念从外部合规要求转变为内生发展动力,实现ESG与企业战略的深度融合。ESG战略与组织保障是企业实践的基础,包括将ESG纳入企业战略规划,明确责任目标和时间表;建立由董事会领导的ESG治理结构,确保高层重视;设置专职ESG管理团队,配备必要资源和权限,为ESG实践提供组织保障。
数字化ESG管理工具是企业提升ESG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当开发ESG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系统化收集和处理;应用大数据分析和AI技术,提升ESG决策科学性;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提高ESG信息可信度和透明度,实现ESG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系统性能力建设是企业ESG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企业需要开展全员ESG意识和技能培训,形成组织共识;建立ESG创新激励机制,鼓励ESG实践创新;实施ESG知识管理系统,促进组织学习和经验积累,构建企业ESG实践的长效机制。
沟通与透明度提升则是企业ESG实践的外部表达。企业应当定期发布高质量ESG报告,遵循国际认可的报告标准;建立多渠道利益相关方沟通机制,保持开放对话;主动参与行业ESG对话,分享企业实践经验,提升企业ESG实践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通过上述多层次的支持体系,中国企业能够更加系统、有效地实施ESG战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实践框架。
(作者邵帅系新加坡管理大学博士,王鸿鹭系上海交通大学博士)
——
“可持续方法论”专栏,旨在理清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并提供解题思路与方案。
上一篇:初三学生可考虑出远门打工
下一篇:村民热情烧烤,串串香飘四方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