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三桶油”ESG成绩单揭晓:只有中国海油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了|ESG信披洞察

  • 创业
  • 2025-04-08 15:56:03
  • 12

界面新闻记者 | 田鹤琪

在中国能源行业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三桶油”,其业务发展、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表现,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截至目前,“三桶油”旗下核心上市平台中国石油(601857.SH)、中国石化(600028.SH)、中国海油(600938.SH)均发布了2023年度环境、社会和治理及可持续发展相关报告(下称ESG报告)。

三家公司的ESG报告均参考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标准委员会(GSSB)发布的《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以及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发布的《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建议报告》。

它们所披露的可持续性信息总体涵盖能源消耗与气候变化指标、环境类指标、社会类指标,但公布的指标并不完全统一。

综合看,中国石化的ESG报告篇幅最长,共有157页;中国石油共154页。这两家企业披露了较多的关键绩效指标。中国海油篇幅最短,共119页,披露的指标数据少于其他两家公司,文字描述较多。

三家公司均披露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但都只包括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数据。

根据国际排放核算工具温室气体(GHG)核算体系,范围一温室气体排放量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所产生的直接排放量,即与企业生产环节直接相关,涵盖消耗烟煤、柴油、天然气、汽油产生的排放,以及水泥生产等的制程排放等;范围二是指公司消耗的外购电力、热力或冷源产生的间接排放。

范围三排放量则包括公司价值链公司价值链中发生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包含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与燃料和能源相关的活动、上游运输和配送以及员工通勤和商旅出差等环节。

制图:田鹤琪

2024年,中国石油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最高,中国海油排放总量最低。与上年相比,中国海油是“三桶油”当中唯一一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升的企业。

2023年,“三桶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均为增长态势。

具体看,去年中国石油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70.46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下降0.42%;甲烷排放总量30.87万吨,同比下降16.84%;甲烷排放强度0.28%。

中国石化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67.95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下降4%;温室气体排放强度54.63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元。报告所提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是温室气体排放量与营业收入的比值。

中国石化的甲烷排放总量239.48百万立方米,同比下降4.3%。

中国海油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2.79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上升4.3%。

其中,中国海油温室气体直接排放量(范围一)为10.89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上涨0.99%;温室气体间接排放量(范围二)为1.9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上涨28.37%,范围二较范围一增长幅度更大。

去年,中国海油实现油气净产量726.8百万桶油当量,同比增长7.2%,增幅位居“三桶油”之首。油气生产规模扩大,应是其范围一排放提升的原因之一。

同期,中国石油油气当量产量2.4亿吨,同比增长2.2%;中国石化全年油气当量产量515.35百万桶,同比增长2.2%。

废弃物方面,中国石油去年危险废物量为125.7万吨,同比下降3.3%;中国石化危险废弃物43.19万吨,同比下降7%;中国海油有害废弃物(平台+终端)为75892吨,同比上升19.1%。

三家公司对节能量均进行了披露。中国石油去年节能量同比下降10.8%至74万吨标准煤;中国石化同比下降8.1%至79万吨标准煤;中国海油同比下降5.6%至27.68万吨标准煤。

制图:田鹤琪

“节能量”是指企业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通过采取各种节能减排措施所实现的能源消耗的减少量。该指标体现了企业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效,是衡量企业环境责任和能源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此外,三家公司对节水量也进行了披露。三家公司在节水量方面差距较大。其中,中国石化为620万立方米;中国海油最低,为5.27万吨;中国石油节水量为783万立方米,节水量最高。

制图:田鹤琪

“节水量”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各种措施和管理实践所节约的水资源量。该指标体现了企业在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以及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在环保投入方面,中国石油去年环保治理投入为29.9亿元。自2022年以来,该项指标投入金额逐年减少。

中国石化2024年总环保投入为240.1亿元, 其中环保资本投资55.6亿元,环保费用支出184.5亿元;中国海油披露了去年节能降碳项目年度投资达5.06亿元,生态修复投入资金近1亿元。

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三桶油” 立足自身产业优势,从化石能源主业出发向多元能源领域延伸。

2024年,中国石油建设光伏、风电项目,提高清洁能源自供自给能力。通过建设分布式光伏、分布式风电、压差发电、冷能利用等项目,提升清洁电力自供水平,降低碳排放水平,打造低碳、零碳场站。

同时,该公司部署实施油气田生产系统提效、炼化能效提标、设备提效与更新改造、油气损耗管控等重点措施,在节能优化基础上推进清洁替代和电气化改造,加速提升绿电消纳能力和终端用能电气化率,用绿色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

去年,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投资达240.5亿元,较上一年增幅21.7%。

新能源业务进展方面,中国石油累计地热供暖面积(含运维)突破5000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45%;全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含形象进度)47.2亿千瓦时新增风光发电装机规模495.4万千瓦,较上年增长33%;高纯氢总产能达到8100吨/年,较上年增长23%。

在天然气开发利用和甲烷排放强度方面,中国石油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计划到2025年,甲烷排放强度较2019年下降50%,降至0.25%;到2035年,甲烷排放强度较2025年再下降20%,降至0.20%。同时,公司计划到2025年将国内天然气产量占国内油气当量总产量的比例提升至55%左右。

作为炼化龙头,中国石化去年推进能源转型,执行“绿色洁净”发展战略。其去年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3739亿方,新建天然气产能76.8亿方,生产天然气395.7亿方,同比增长4.7%。

氢能业务方面,中国石化利用炼厂副产氢资源,结合“3+2”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加氢站用氢需求,打造燃料电池用氢供氢中心。

截至2024年末,中国石化已累计在11家企业建成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总能力超过4万标立/时。2024年,车用高纯氢产量为2068吨。此外,该公司还投运了首座境外加氢站—中国石化香港凹头加氢站。

中国石化也在拓展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布局充换电站、分布式光伏、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等多种服务设施与业务。 围绕“建成中国头部充电运营商和第一直营平台”战略部署,该公司发展充换电业务。2024年,新发展平台用户数超过1100万人,全年建成充换电站超过4000 座、累计超过1万座,充电终端累计近10万个。

4月2日,中国石化与宁德时代在北京签署产业与资本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合作建设10000座换电站,今年将建设不少于500座换电站。

中国石化工作人员曾对界面新闻表示,这次合作的主要亮点在于,用宁德时代巧克力电池的新标准来建设这一万座换电站,“只有标准建立了,换电模式才能真正跑通”。

此外,该公司还在多家所属企业布局了锂电池隔膜用聚烯烃专用料的开发,2024年锂电池隔膜专用料产量4.58 万吨,同比增长50%。

中国石化的甲烷减排目标是到2028年,甲烷排放强度较2023年下降20%。

中国海油则专注于海上能源领域的绿色转型。

去年,中国海油通过岸电项目购入电量超过17.7亿千瓦时,其中绿电占比约41%,达7.2亿千瓦时。渤海地区的岸电项目总容量达到980兆瓦,成为全球海上油田中交流输电电压最高、规模最大的岸电应用项目。

在光伏项目建设上,中国海油新能源公司完成22个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建设工作,装机容量约40兆瓦;海南分公司建成东方终端光伏项目,实现场区电量"零“外购,光伏项目总装机量7.8兆瓦,每年减碳量0.48万吨;中联公司完成24座致密气井场光伏建设,累计建设200座,装机容量共计280千瓦,预计年度发电量约为40.6万千瓦时。

中国海油绿色产业规划和目标是,到2025年,规划获取新能源资源500-1000万千瓦,投产50-100万千瓦。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