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低利率环境下求破题,银行理财积极入市 |2024中国经济年报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卢梦雪
资管新规发布后,首批成立的银行理财公司已走过五年。经历了转型、净值波动和“赎回潮”,银行理财公司在资管市场上的定位逐渐清晰,在资产配置上呈现出明显的稳健型固收类为主导,权益类资产占比较低的格局。
然而,2024年受到非标资产收益率下降、手工补息取消、同业存款利率受限等事件的影响,理财公司高收益、低波动的商业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不得不向权益类资产寻求新的收益增长点,谋求“二次转型”。
多家银行理财公司表示,此前“重资产”的运营策略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理财公司需要加快布局权益类资产投资,以平衡整体收益水平,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数据显示,2024年,银行理财发行的权益类产品正在增多,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正在上升。
银行理财的收益焦虑
银行理财仍是长期保持固收类产品为主,权益类产品为辅的产品格局。金融数据平台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末,全市场存续理财产品达37942款。其中,固收类产品占比高达92%,混合类产品占比4.75%,而权益类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合计仅占1.65%
这种产品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银行理财公司起步相对较晚,脱胎于银行固定收益投资部。由于客户群体风险偏好相对保守,自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将稳健性长期作为主要的产品定位,较少涉猎权益市场,导致权益投研能力相对不足。
然而,虽固收类仍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但从收益率看,银行纯固收类产品收益率在2024年年内长期下滑。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年内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近1月平均年化收益率持续下行,截至12月24日达到了1.67%,创2024年以来新低,较年初的2.30%下降了0.63个百分点。1月至10月,银行纯固收类产品近1月平均年化收益率整体下行,由4.36%降至2.81%,自11月以来才有所回升。
收益整体下行之下,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规模的差距也进一步拉开。
2022年、2023年,受“破净潮”“赎回潮”等因素影响,银行理财行业规模分别为27.65万亿元、26.8万亿元,连续两年下降,直到2024年上半年才企稳回升。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产品规模29.27万亿元。而基金业协会披露的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公募基金规模32.07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近5万亿元,已超过银行理财同期规模近3万亿元。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艾亚文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投资人风险偏好发生变化,以及理财产品收益率整体下滑,导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与公募基金的差距拉大。而固收类产品收益率下降,与底层资产收益率下行有关。
从资产配置来看,债券类和存款类资产是银行理财底层资产的主要投向。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银行理财行业投向现金及银行存款资产占比为25.3%;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银行理财投资的资产中债券类资产配置占比达55.56%。
“2024年来政策利率中枢下移以及市场资金利率变化,导致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呈现下滑趋势,此外,‘资产荒’及债市波动调整,也对固收类理财收益产生了较大影响。”艾亚文表示。
自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债市走牛,以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的银行理财产品积累了较高收益。但9月以来,股市上涨,债市急刹车,债券市场回调,众多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大幅下跌。
截至12月17日,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逼近1.7%,3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逼近2%,均较年初下降超80bp。债券利率持续下探,加上“手工补息”被叫停、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城投债发行规模与利率持续走低等因素相互作用,国内市场无风险利率不断降低,这成为年内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的主要原因。
工银理财总裁高向阳指出,在当前“低利率、低利差、资产荒、高波动”的大环境下,10年国债收益率已接近1.7%的历史低位,理财行业资产收益与负债成本之间的匹配难度越来越大。在“净值化”下,市场波动容易直接引发产品净值波动,满足客户低波稳健投资需求面临较大的难度和挑战。
向权益类资产要收益
9月26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模。
面对产品端、负债端规模的快速增长和“低利率”“资产荒”的大环境,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入局资本市场成为众多理财公司共识。
年内,工银理财、兴银理财、中邮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招银理财、华夏理财、信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均公开发声,强调银行理财进行权益类资产投资的重要性。
自9月末股市行情启动以来,银行理财入市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三季度,大部分理财公司略提高了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发行明显增加。Wind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为6.76%,较6月末的1.72%明显提高;截至12月19日,2024年内共发行权益类理财产品206只,较去年同期的113只同比增长了82.3%。
然而,走出固收的舒适圈,加码权益市场投资,银行理财仍面临一些限制。
一方面,银行理财的客户群体有较强的低风险偏好,当前银行理财产品中,95%以上的资金都聚集在风险等级相对较低的R1、R2产品当中。权益类资产波动相对较高,投资者接受程度和投资者教育需要跟上。另一方面,投资者购买R4风险级别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仍需要去银行营业网点进行面签,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资者的积极性。此外,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渠道有限,目前还无法在互联网平台、券商等渠道代销。
招银理财总裁钟文岳表示,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理财公司要把产品线努力向上延伸,其中三五年之内将以R3风险的理财产品为重点。
“理财公司做R3风险级别的产品有很多优势。”钟文岳指出,与其他资管相比,理财公司不仅可以做股、债、商、期货、衍生品、非标产品的投资,还可以投资管计划,投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理财公司做R3风险级别的产品相对更有优势。
此外,布局被动投资策略理财产品、开展指数化投资成为理财公司增配权益资产的重要途径。中银理财、民生理财、华夏理财等理财公司均在年内发布了被动指数投资策略的理财进行权益资产投资。业内认为,理财公司发展被动指数型产品,可以规避投研短板,强化销售渠道优势,分享资本市场发展机遇。
“虽然被动指数型产品是被动的,但是开发创设此类产品是主动的过程。如何在控制跟踪误差前提下打造出持久稳定的超额收益,对于资管机构的系统能力、投资交易能力、流程改造能力等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华夏理财董事长苑志宏指出,银行理财如果聚焦于被动管理的指数型权益产品,投研能力、投资交易能力、投顾能力、客户陪伴能力都非常重要。
中邮理财多资产投资部总经理孙洪喜则提出,银行理财含权产品要以实现绝对收益作为基本理念,在做好长期投资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高弹性产品,例如定期分红、目标止盈等特殊机制产品,通过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特色的权益投研框架来提升客户的持有体验。
中信建投发布研报预测,2025年银行理财的监管将沿着理财资金入市进一步拓展边界。预计2025年银行理财规模将增长15%左右,达到35万亿元;在低利率、资产价格回升周期中,银行理财资产配置中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将下降,而公募基金和权益类资产占比会显著回升。产品结构方面,银行理财发行的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的规模和数量将显著提高。未来,无论是在负债端还是资产端,理财资金入市规模大致在2万亿—3万亿元。
上一篇:阜博集团任命陈筠霖为非执行董事
下一篇:如何发日常,小红书分享生活点滴
有话要说...